• AngelaFoe     “我敬爱的老师”:#Angela突然想写点东西#之九

    • Just for Fun

    • 片段讲解秀

    • from:《未知》


    (今天不知道哪里学来的文风如此直白)

    文化这种东西总让人不好谈论对错。“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论你是否赞同或者这么做,这句话都已经通过最简单的方式——重复,根深蒂固在我们脑海里。其结果就是大多数情况下,与“长辈”交谈尤其是有冲突时,我们就自动低人一等。说实话,这个自动总让我觉得莫名其妙。

    除此之外还有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化。劳动人民是光荣的,敬业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无私奉献的人是伟大的,而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当了老师,一个人就是光荣的、值得尊敬的、伟大的。
    教师辛苦,可不一定比其他职业更辛苦;教师神圣,却不一定比其他职业更神圣;教师对社会、对下一代人影响深远,这一部分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一部分意味着他们的错误一旦存在,就对其受害者更加致命。不加以全面的看待就把一样东西放上神坛,必然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关系的扭曲等负面结果,甚至有可能渐渐成为一个社会乃至民族的结症。

    “尊敬老人,爱护幼儿。”后者并非我们的法律义务,所以需要在道德上提醒我们对于这一弱势群体给予些许额外关爱的必要。而前者,“尊”“敬”在我看来是两种概念拼凑起来的产物。“尊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底线,是任何两个文明人类在交流相处中都该做到的事,出于法律也出于道德。而“敬爱”是一种情感,形成于人们内心,它的伟大与珍贵就在于它的自然,即“不可要求”。与爱护不同,爱护是行动,强调的是结果,出于何种心理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重要。而敬爱是一种自发的感受,与实际行动相关甚少,即使有也大多仅限于建立在这份情感基础之上的形式,并非实用的举动。它的价值仅限于它对于人们的意义本身。对于任何人的“不敬爱”都是一个人的自由,都不会是不道德的。由此看来,“尊”每一个人,“敬”值得之人,“尊老”这一条规定的存在就显得没有必要且令人质疑了。

    对某个东西的神化表面上是将其化为强者以增强其权威性,然而如今“道德教育”大多数时候的策略另取其道,通过塑造“权威”的弱者形象,激发教育对象的愧疚乃至同情心,如此强化其权威的本质。这种方法看似是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可它对某些自然美好的情感的刻意煽动甚至哄骗令我实在无法认同。



    多少是以上两点的原因,我们与老师的关系在我看来是需要改善的。在这里并不是说教师这个职业配不上它所获得的赞誉:尊敬一个职业是一回事,但尊敬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只因为其职业而已。

    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对他人不公平,对老师们本身也是。越是被捧上神坛的他们身上和心上的负担就越重。教师早已似乎不只是一份工作,它不再是许多身份中的一个,而成为了一种“主状态”(master status),超越、挤压甚至抹去了生活中几乎所有其他角色。我想几乎所有学生都听过“某某老师牺牲配陪己孩子的时间来管你们”,或者看见过自己的老师在课堂上声泪俱下(我是见过不止一次)。并不是要批评这种现象,只是想问,我们真的有权力要求一份工作不仅仅是工作吗?这样的状态下工作者和工作对象形成的关系真的健康吗?我们可以要求的是敬业,但敬业并不会妨碍一个人做父亲或母亲,或者是过好自己的生活。

    当然这仅仅是从学生看老师的角度,谈了我一直以来很想谈的一些观点。至于以上那些在课堂上的体现、具体的问题,我在国内时并没察觉到。直到有了对比以后才意识到,原来可以不是这样。现在想想,与其说是师生关系,应该说我在谈论的是教师对工作、对学生的态度,以及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相处模式。国内总体的现状经历过的人应该都有感受,我就不描述了。仅仅说一下我在EF Academy的体验,也许大家能在看了我的描述后意识到其中的差异。



    ~~~~~我是分割线_(:з」∠)_~~~~~





    首先说明,这所国际学校一直以亲切友好的氛围为特色,从校长到老师几乎所有的职员我们都是直接以名字相称的。而且学校很小,基本上大家都互相认识,老师和学生就经常打成一片。这并不代表英国所有学校的普遍情况。


    我最开始注意到的是老师对学生极大的包容度。刚来到这里时,每当有人做出那些在我看来应该令老师生气的举动,老师脾气好得总是让我惊讶。有人讲话,老师的反应是“Can you stop talking please, thank you”;有人睡觉,老师会很温柔地叫醒说“再坚持一会儿,我知道我的课很无聊但是很快就下课了,sorry”或者很关切地建议那位同学去洗个脸;有人提问,注意不是那种机智巧妙的问题,而是对老师上一秒刚回答完的问题的一字不漏的重复或者答案完完全全就是老师刚讲完的内容的提问,老师肯定会很耐心地再解释一遍,绝对不会怪我们没好好听课或者怎样(虽然可能确实没好好听课)。这传达给我的是一种截然不同态度,表示“我接受可能我讲得不够清楚,我接受可能有的同学不能每时每刻保持专注,我接受可能有的同学跟不上,有些内容要多听几次才能懂”。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到老师可以愿意去分担责任,学生做得不够好可以被包容、被理解、可以寻求帮助。那是一种可以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
    那还只是刚开始,后来大家混熟了以后情况就更加有趣了。我最喜欢的社会学老师James被提问回答过后立刻又被问了一遍一模一样的问题,全班都对第二个提问的人表示十分无语,而他总会十分淡定甚至欢欣鼓舞地请第一位提问的同学向第二位同学解释一遍。我们班有个香港男生叫Jason,明明不熬夜但是长期上课犯困睡觉,收到来自老师的各种建议,被各种花样叫醒,我们超级nice的化学老师Helen在意识到再叫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之后毅然决定——


    (没错我上课做练习听到身后一阵爆笑抬头看到Helen拿着便利贴一脸蜜汁笑容地跑过,回头就看到了这一幕。事后Helen表示早就想这么做了🌚)
    还有老师叫我们写题自己来单独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多次听到有人问诸如“火车站怎么走”此类的问题并且得到了耐心地解答(你们也不用这么nice吧啊喂)。


    第二点就是,老师从不会在课堂上情绪失控。因为学生不守纪律而忍无可忍、停止讲课来发火或者苦口婆心甚至声泪俱下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情况可以说是从来没有过(好吧可能是有过一次例外,英语课快下课的时候老师实在是对我们太无奈了,确实很生气不过还是在忍着,说好吧我不讲了你们走吧。于是两秒钟之后,大家,就真的,走了。。。)这个被理解为不够敬业没有那么大的情感投入也好,更加敬业克制自己不让情绪影响工作也好,取决于个人的角度。我倒是觉得,一个人没有必要为工作上的不顺利就牺牲自己的心情,老师这样做也没有什么错。在课堂上情绪过于激动,我觉得是一种没有边界感行为吧。个人感觉,人与人之间边界感的缺失算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质了。


    另外一个十分显著的区别,是一个学期期末的颁奖典礼。在中国看惯了期末考试之后单科成绩总分成绩的前几名上台领奖,从未想过散学典礼上的颁奖原来还可以是别的样子。老师们一个个上台,对那些让自己骄傲的学生说着肯定、鼓励与感谢的话:“有一位同学这几个月来每天在走廊上见到我,都会带着最诚挚的笑容跟我打招呼”“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这个学期几乎每个午休都拿着化学课本来打扰我。她一直以来进步都很大。”“我非常非常感谢这位同学,在前段时间我失去了一位亲人、心情陷入低谷的时候,他每一天都能让我笑出来”······没有激昂的颁奖音乐,只是很多很多这样的话语,真诚而不做作。而受到奖励的同学也常常在大家意料之外。
    嗯,必须承认自己被感动到了。


    (没有颁奖的图,放一下当时学生表演改编的哈姆雷特里老师的客串吧👇)




    以上与大家分享了令我印象比较深的三个点。依旧只想尽可能地呈现我眼中的事实,其余的留给大家讨论。


    南北的小年都刚过,不知道国内的年味是不是越来越浓了呢。给大家一个迟来的小年快乐啊( ´▽` )ノ

    (情人节也要来啦给你们的小心心👆嘻嘻)

    就酱❤️

    1970-01-01   14赞       0踩       708浏览 评论(18)
AngelaFoe
女 女二号lv42

25343/26273

粉丝 319关注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