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G·Akashic     【四速】20180912 BBC One-Minute World News

    • Just for Fun

    • 片段讲解秀

    • from:《蒙娜丽莎的微笑》

    概要:①特朗普说已准备好应对飓风弗洛伦斯②天主教教会内查发现70年来有多起教会内儿童性侵事件③大阪直美返回日本东京

    ↓==========【原速】新闻视频=========↓

    ↓========【0.9x倍速】新闻视频=======↓

    ↓========【0.8x倍速】新闻视频=======↓

    ↓========【0.7x倍速】新闻视频=======↓

    ==========↓摊开来的概要↓==========

    ①特朗普说已准备好应对飓风弗洛伦斯

    “死亡飓风”来袭!据美国国家气象部门预警,4级飓风“佛罗伦斯”正在步步迫近美国东南沿海地区,不日将登陆北卡罗来纳州。专家警告,“佛罗伦斯”携带着大自然的“浓浓恶意”,这场东南部地区25年未见的特大飓风不仅风力强劲,更有可能导致严重洪灾,对当地的产业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为应对灾情,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宣布东南三州进入紧急状态,沿海地区逾百万民众面临着一场兴师动众的大撤离。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2日报道,“佛罗伦斯”当日以时速215公里的速度向北卡州逼近。截至当天上午,这股飓风距离该州最南端的海岬“恐怖角”仅900多公里,预计将在当地时间13日晚或14日早进入北卡州境内。尽管登陆后风势会略有减弱,但当局警告这仍然是一场“极度危险”“足以致命”的自然灾害。由于风力强劲,“佛罗伦斯”会在海边掀起4米高的风暴潮。未来一周,沿海各州或将面临900毫米的强降雨。除沿海地区外,美国部分内陆地区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据美国气象部门介绍,“佛罗伦斯”登陆后将直接影响东南沿海500公里的海岸线。连日来,“灾区”民众忙于采购生活物资、加固住房,并将停靠的船只拖拽上岸、妥善安置。此前,南、北卡州和弗吉尼亚州当局均已下达撤离指令,目标人群多达150万人。11日,北卡州州长库珀亲自动员民众撤离,他表示这场飓风好比一头人们“生平未见的怪兽”,“也许你们之前也经受过风暴的考验,但这次绝对不一样……别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美国多名联邦政府官员也警告称,这场自然灾害有可能导致受灾地区停电数周,且无法保证必要的生活物资能及时送达。

    然而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撤与不撤其实是一个异常艰难的选择。CNN称,据不少民众反映,一旦离开,“再回来很难”,而他们的住房也许是一个家庭毕生的积累所得。即便人们选择撤离,仍要面临逃亡道路上的恶劣交通状况和补给困难。美联社称,12日当天,连接北卡州的第40号州际公路车流聚集、拥堵严重,车辆寸步难行。媒体调侃说,以这样的“龟速”撤离,恐怕很难逃过飓风的魔爪。不仅如此,沿途各地的加油站和超市商店几乎全部“断供”。民众怨声载道地表示:“没有饮用水、没有果汁、没有罐装食物,什么都没有。”

    美国《华盛顿邮报》称,受飓风影响,美国东南部地区数百所学校已经临时停课。美国波音公司和沃尔沃公司也临时关闭了位于南卡州的制造厂。此外,飓风所经之地涵盖北卡州多处工业区、畜牧业基地和煤矿废料场,强降雨会将动物粪便以及工业和矿物废料冲散,污染当地供水系统,形成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美联社称,当地民众1999年就已领教过这种危害。当年,飓风“弗洛伊德”过境,不仅将一片片城镇淹没、造成数十人死亡,洪水流经的区域更是留下数以十万计的禽类和畜类死尸,混杂着各类秽物,散发着刺鼻恶臭。

    严峻的自然灾害迫在眉睫,美国总统却因“表功心切”再次引发争议。12日,他在推特上称,“我们近期在得州和佛州的飓风赈灾工作中取得A+的出色表现……这次我们也完全做好了准备。”CNN称,在这篇推文中特朗普还试图“求点赞”,让人们“赞颂”美国在2017年应对波多黎各飓风灾情时的表现。特朗普奚落道:“我们在波多黎各表现出众、却未被颂扬……那可是一个条件落后且闭塞的小岛,首府圣胡安的市长还是个无能之辈。”这番不当言论遭到各界猛烈谴责。飓风“玛利亚”导致的遇难人数多达3000多人。民主党新星科特斯表示:“下周就是‘玛利亚’飓风灾难一周年,很多当地家庭几周前才通上电,很多人因卫生条件差而患上呼吸道疾病……美国政府对这场灾难的回应,才真的是一场灾难。”民主党议员卡斯特罗批评道,特朗普的这番言论堪称“对人道的侮辱”。

    频繁的飓风灾害近期不断引发科学界忧虑。英国《独立报》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在“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现象”之间建立直接关联。由于全球变暖有相当一部分人为因素,飓风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自然对人类的“天谴”。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科研人员科森表示,诸如“佛罗伦斯”和“哈维”这类热带气旋在过去数十年间出现得愈发频繁。它们的共性是威力大且移动速度慢,速度慢就意味着飓风的持续时间更长,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也将更为严重。





    ②天主教教会内查发现70年来有多起教会内儿童性侵事件

    教皇心头最大的愁是什么?

    眼下,必然是愈演愈烈的性骚扰丑闻吧。

    8月14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最高法院发布长达884页的大陪审团报告,捅破天主教惊天丑闻: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有301位天主教神职人员性侵,甚至强奸未成年儿童,至少1000名受害者中男童占大多数。

    《纽约时报》:天主教神父性侵1000名儿童,“他们掩盖了一切”。

    8月底,方济各又被“自己人”补刀。

    梵蒂冈前驻美国大使、意大利籍大主教卡洛-马里亚-维佳诺公开指责方济各早就清楚美国华盛顿枢机主教麦克马利克存在不端性行为,却刻意袒护。后者不久前已经辞职。

    已经辞职的天主教美国枢机主教麦克卡里克

    教皇对维佳诺的回应是“沉默”,“一个字也不说”。

    但他其实说了一些字。比如

    “对于那些缺乏善念的人,那些满眼只能看到丑闻的人,那些唯分歧是图的人,那些专心于破坏的人,即使是在家人中,(回应也只有)沉默与祈祷”。

    但这样的态度,显然是无法平息风波的。

    在9-11这天,美国《赫芬顿邮报》报道说,超过4.4万名天主教女性信徒联署,发布致教皇的公开信,要求他必须说清楚,到底是何时,通过何种方式发现了麦克卡里克性行为不端。

    这封信的执笔者、“天主教女性论坛”在遣词造句上使用了非常有情绪的话语:

    “我们心已碎,信仰在接受拷问,危机日益升级,包裹着我们所爱的教会”。

    “我们愤怒,感觉受到了被判,信仰似乎在幻灭”。

    “我们,你的信众,配得上你给一个答案”。

    这信中更激烈的言辞是告诫教皇,“我们不是二等教徒,不是那些主教和红衣主教们悄悄(处理争议)就能把我们随意丢弃”。

    《赫芬顿邮报》说,这封信最初于8月30日放到网上,得到众多签名后已经通过私人渠道和梵蒂冈驻华盛顿使馆两次呈往教廷,但都没有回应。“天主教女性论坛”负责人玛丽-莱斯-哈森说,“这些女人爱教会,她们只是很伤心,很害怕”。

    根据皮尤公司民调数据,美国天主教信徒中54%为女性,敢说自己坚持每周参与一次弥撒的人中,女性比例(43%)高于男性(35%),敢说自己每天坚持祈祷的女性比例(67%)也比男性更高(49%)。

    根据多家媒体报道,本周四,教皇方济各将会见一个美国主教与红衣主教代表团,专门商讨维佳诺对教皇的指控问题。《赫芬顿邮报》说,教会内部,有许多人力挺教皇。当然也有声音要求彻查他。

    如果没有记错,罗马教皇受到巨大非议并非新鲜事。当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因执意踏足清真寺,也曾被枢机主教指责是“异教徒”。

    方济各此次能否挺过风暴?拭目以待。




    ③大阪直美返回日本东京
    (无相关中文新闻)

    YOKOHAMA, Japan (AP) — Naomi Osaka's victory in the U.S. Open has added her to a growing list of athletes, Nobel Prize winners, and beauty pageant contestants who have raised the issue of what it means to be Japanese.

    The daughter of a Japanese mother and a Haitian father, Osaka was born in Japan but rai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she is being lauded in Japan as the first from the country to win a Grand Slam singles tennis title, which has upstaged most questions about her mixed background.

    Some children from mixed race families in Japan often get bullied and demeaned, called "hafu" — from the English word "half" — and are chided that they aren't fully Japanese.

    Japan has embraced Osaka, and she — despite barely speaking Japanese — talks fondly of her affection for her adopted country. But her victory also challenges public attitudes about identity in a homogeneous culture that is being pushed to change.

    "It is hard to say for sure if the extremely narrow conception, unconsciously or consciously, held by many Japanese of being Japanese, is being loosened," Naoko Hashimoto, who researches national identify at the University of Sussex in England, wrote in an email to Associated Press.

    "In my opinion, it still appears that Japanese are generally defined as those who are born from a Japanese father and a Japanese mother, who speak perfect Japanese and 'act like Japanese'."

    Athletes and celebrities seem to fall into a different category. Osaka has lots of company in this realm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ports stars claiming mixed backgrounds.

    For instance:

    — Yu Darvish, the Chicago Cubs pitcher: son on a Japanese mother and Iranian father. Born in Osaka.

    — Mashu Baker, an Olympic gold-medal winner in judo: son of a Japanese mother and American father. Born in Tokyo.

    1970-01-01   23赞       0踩       2301浏览 评论(7)
THG·Akashic
男 男一号lv44

28316/28665

粉丝 348关注 427